Come on,给你的灵魂充充电!

新成功学:不必追求卓越,保持优秀就够了

《新成功学:不必追求卓越,保持优秀就够了》

万一追求卓越成了你的阻碍呢?

“优秀是卓越的大敌”是自我完善最流行的说法之一。

它是一本国际畅销书的第一句话,也是另一本励志书的书名,美国橄榄球大联盟超级球星J.J.瓦特更是在新闻发布会上把它当作口头禅。它听起来很动人,朗朗上口,但它很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有人对我们说,为了应对当今世界越来越大的压力和节奏,有必要努力追求卓越和永不满足,这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

但这一切是为了什么?成功到底意味着什么?

要知道,临床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

一些专家认为,孤独感和社交孤立感已经达到了流行病的程度。三分之二的员工表示他们在工作中感到精疲力尽。这肯定不是大家所追求的那种成功。

禅宗大师一行禅师说,真正的成功意味着对生活的开展感到满足。它就是“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在此时此地找到快乐。”

《新成功学:不必追求卓越,保持优秀就够了》

▲ 一行禅师

一行禅师所推崇的那种成功并非始终努力追求卓越。它意味着我们至少要接受现在的自己,接受自己足够优秀但并非卓越。

有趣的是,不必总是竭尽全力追求卓越,这样做不仅仅是让自己更快乐的道路,也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途径

这种心态能提高自信,缓解压力,因为你不会觉得自己好像总是劳而无功。它还降低了(情感上和身体上)受伤的风险,因为没有明显必要每天都有英勇之举。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形成更加持续稳定的表现。

研究表明,从饮食到健身,再到创造力,可持续进步并不是要始终追求卓越,而是要善于保持连贯性,一次又一次地保持足够优秀。

埃鲁德·基普乔格(Eliud Kipchoge)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刚刚打破了马拉松世界纪录。在他这一行,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最佳。然而,基普乔格说,他成功的关键并不是过度投入于训练,他并不热衷于始终追求卓越。

《新成功学:不必追求卓越,保持优秀就够了》

▲ 埃鲁德·基普乔格(Eliud Kipchoge)

相反,他始终如一地致力于让自己保持足够优秀。

他最近告诉《纽约时报》,在训练期间,他很少让自己使出80%(最多90%)以上的全力。这使基普乔格在一连数周的持续训练中都能应付自如。“我想在一种放松的心态下跑步,”他说。

与其他许多试图打破马拉松世界纪录但以失败告终的选手不同,基普乔格从不痴迷于成绩。

在他破纪录的比赛之前,当被问及此刻的心态时,他告诉《泰晤士报》,“准确地说,我只想尽力跑出我的个人最好成绩。如果它碰巧创造出一项世界纪录,那就感激不尽了,但我将把它视为我的一次个人最好成绩。“

基普乔格使跑步回归了它本来的意义,对他来说,跑步的意义在于享受此时此地,而非尽力满足越来越大的期望值。“当我跑步时,”他说,“我感觉很好。我心态愉悦,睡眠放松,我很享受生活。”

这是个悖论。良好的心态很可能是保持卓越和快乐的关键。越不去追求快乐,反而会越快乐。越不需要表现得更好,你反而会表现得越好。

想想你自己的生活吧。在你最快乐、表现最好的时候,你使出全力了么?你追求过什么目标?还是更像基普乔格,脚踏实地,平心静气,对眼前的一切处之泰然?

这并不意味着你永远不应该期待富有成效的改变或进步,事实上恰恰相反。

尽管它们可能与当前的理念相悖,但遵循以下“保持优秀”的核心原则,可能是通往更快乐、更优秀的最佳途径。

 

1、接受现在的自己

超级耐力运动员、作家、个人成长偶像里奇·罗尔(Rich Roll)曾对我说:“你必须针对自己的现有状态进行训练。不是你以为你可能具有的状态,不是你想要达到的状态,不是你曾经达到的状态,而是你此刻的状态。

《新成功学:不必追求卓越,保持优秀就够了》

▲ 里奇·罗尔(Rich Roll)

我们经常会有某种不可思议的想法,以为我们的现有状态比实际状态更好。或者我们会完全忽略自己的问题,要么麻木,要么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要么不顾自己的真实起点一味强求做得更好。

虽然这可能会使我们免遭某些短期痛苦,但这并非一个好的长期解决方案。因为我们没有解决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论是较差的运动灵活性,人际关系中的孤独感,还是职场中的不堪重负。

任何事情要取得进展,都需要面对和接受自己的现状。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冥想老师乔恩·卡巴金(Jon Kabat-Zinn)在其畅销书名著《多舛的生命》(Full disaster Living)中写道,“接受并不意味着被动地放弃。”一点儿也不。

《新成功学:不必追求卓越,保持优秀就够了》

▲ 乔恩·卡巴金(Jon Kabat-Zinn)

它意味着解读某种情况,感受并尽可能完全接受它,不管它可能多么具有挑战性或有多可怕,同时承认事物有其本来面目,而无关乎我们是否喜欢它,是否希望它与众不同。

只有这样,卡巴金写道,我们才能采取适当行动来改善我们的状况。

他写道:“期望事物不同于其本来面目,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并非实现真正变革的有效方式。”

 

2、保持耐心

 

大多数人现在就想要结果,但一般来说,这并非产生结果的正确方式。

以饮食为例。受最新和最时髦的方法吸引,许多尝试减肥的人总是在各种流行饮食时尚之间摇摆不定:低碳高脂饮食法;低脂高碳饮食法;南海滩饮食法;Atkins饮食法;少量饮食法;区域饮食法;Ornish饮食法;间歇性禁食饮食法——名单可以列得很长。

这种摇摆不定实际上不利于减肥。斯坦福大学2018年的一项研究比较了低脂饮食和低碳饮食,并对随机分配的受试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

研究显示,减肥的最佳预测指标不是受试者被分配到哪种饮食,而是他们是否坚持这种饮食。

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Indiana School of Medicine)的医生兼研究员阿伦·卡罗尔(Aaron Carroll)解释说,“从长远来看,成功的饮食法很可能是那些能带来缓慢而稳定变化的饮食法。

同样的主题也适用于任何持续性变化,不论是在个人表现还是幸福感上,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如果你过于草率行事,或者期待太快得到结果,到头来你会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当我在经历自己人生中一次巨大的挑战时,我得到的最好建议之一来自一位医生,他对我说:“保持耐心,这是一场九局的比赛。”

 

3、全身心投入

 

我们的社会崇尚“优化”。所以自我优化的想法再自然不过。但我们的大脑的工作方式跟计算机可不一样。

研究表明,当我们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时,大脑要么不断在任务之间来回切换,要么分而治之,只把我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分配给特定任务。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尽管我们以为自己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时完成了双倍任务,但实际上我们只完成了一半左右。

当我们四面出击时,不仅个人表现会受影响,幸福感也会受影响。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全身心投入到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中时,他们会比思考其他事情时更快乐。

不幸的是,如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分散注意力,几乎总是在想别的事情。我们可能会认为,如果我们不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随时在线,就会错过一些东西,从而落伍。但或许事实恰恰相反。如果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在线,我们就会错过一切。

 

4、学会示弱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把自己生活的一切都说得完美无缺的发帖人。这是一种幻觉,而且代价高昂。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社交媒体描绘了一种过于乐观的人生观。结果,许多人在陷入情感困境时比他们的实际情况更加感到孤独,这种误解可能会导致痛苦。

此外,试图符合自己不断膨胀的公众形象——不论是你的网上形象还是职场形象,会造成心理学家所说的认知失调,或者在你所描绘的自我形象和真实形象之间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往往与焦虑有关。

别再如此苦心孤诣地追求战无不胜,做好你自己。

休斯顿大学教授布琳·布朗(Brene Brown)的研究表明,你越是全身心投入到你所做的每件事中——好的、坏的、悲伤的、丑陋的,你的感觉就会越好,你也会变得越好。

你不仅能消除令人心力交瘁的认知失调,还能与他人建立更真诚的人际关系,在需要时敞开心扉去支持别人。

 

布朗写道:“示弱不是出于信任,而信任则是源于示弱。”

最近的实验数据表明,这是因为在内心深处,大多数人都讨厌不得不假装自己一切尽在掌控。当你卸下设防,面对现实时,别人会感到放松,并有信心也这样做。

 

5、培养“现实生活”关系

 

或许数字技术最有害的后果之一,就是人际关系的错觉。

我们以为,如果我们能发推特,发帖子,发短信、发电子邮件,甚至打电话给别人,我们就做得很好了。毕竟,数字人际关系为我们省去了亲自见面的时间和协调配合,这反过来又让我们有了超高的效率——至少我们是这么告诉自己的。

但事实是这样的:没有任何东西能取代面对面的关系,试图这么做往往会付出失败的沉重代价。

哈佛大学精神病学教授杰奎琳·奥尔兹(Jacqueline Olds)和理查德·施瓦茨(Richard  Schwartz)在其著作《孤独的美国人:在21世纪渐行渐远》(The Lonely American: Drifting Apart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描述了孤独的增加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减少。

他们写道,人们日益“关注效率和崇尚忙碌”,导致深度关系急剧减少,社交孤立和相关情绪障碍增加。

其他研究表明,身体接触本身对幸福感、舒适感和归属感至关重要。面对面的关系也是个人表现的关键。

多项研究表明,在做出积极的行为改变方面,可穿戴技术比不上“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在所有层面上都是如此。

卫冕纽约市马拉松冠军的莎兰·弗拉纳根(Shalane Flanagan)多次将她的长寿和成功归功于她的训练伙伴(而非她的网络粉丝)。她说:“如果没有我的训练伙伴,我想我不会继续跑步了。她们支撑着我走过高潮和低谷。”

 

小结: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与他人交往而付出额外努力是值得的。

《新成功学:不必追求卓越,保持优秀就够了》

本文由“放牛班的秘密花园”编译自Outside

作者:Brad Stulberg, 译者:Anyi

喜欢我们的公众号,记得加星标或置顶哦。

《新成功学:不必追求卓越,保持优秀就够了》

相关推荐:



声明:著作权所有,转载需授权,严禁抄袭,违者必究!

有需求的请至公众号后台预约个性化咨询。

《新成功学:不必追求卓越,保持优秀就够了》

NOW

欢迎扫码加入咨询服务群,了解产品服务,提出问题,分享宝贵意见。

《新成功学:不必追求卓越,保持优秀就够了》

《新成功学:不必追求卓越,保持优秀就够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

《新成功学:不必追求卓越,保持优秀就够了》

Come on,给你的灵魂充充电!

点赞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