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2
“哇,瞧啊!”你可能会说,“你真是个好棒的艺术家!”
不过,在这么做之前,最好先花点时间考虑一下你的话。正确的措辞可能会让你的小艺术家开心、勤奋,但研究人员表示,用错误的方式表扬孩子可能会削弱他们的动力,伤害他们的自尊,甚至让他们变成小小自恋者。
阿克伦大学(University of Akron)发展心理学家香农·赞塔尔(Shannon Zentall)说:“总的来说,尤其是在美国,我们往往认为所有的赞美都是好的。”但关注孩子的先天素质(比如“你很聪明”或“你很擅长数学”)实际上是有害的,这可能是因为这表明这些素质对孩子的个性至关重要。
听到这种“个人表扬”的孩子要么在失败后可能不再那么执着,要么会逃避困难任务而选择更容易的任务,或许是因为失败会威胁到他们的身份认同。
他们也可能对可能发生的错误更加敏感。
在2012年的一项研究中,赞塔尔及其合著者布拉德利·莫里斯(Bradley Morris)使用眼球追踪技术来证明那些听到过个人表扬(“你是个好画家”)的孩子更关注绘画中的错误。这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提出的思维定式理论相吻合。该理论认为,“能力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固定型思维会损害个人的进步。
相比之下,过程表扬将重点放在孩子做了什么:“你一定为数学考试努力学习了”,或者简单地说,“干得好!”德威克与人合著的一些研究表明,在孩子们听到这种反馈后,他们对未来的任务更有动力,对挫折更有韧性。
根据思维定式理论,过程表扬还可以帮助孩子培养与固定型思维相反的东西:成长型思维,即相信自己的能力有可塑性,能够通过付出时间和努力得到提高。
在一项研究中,德韦克和她的同事们录下了父母与他们蹒跚学步的孩子之间的互动,并在几年后向同样的孩子发放调查问卷。那些在蹒跚学步时听到更多过程表扬的孩子,在二年级或三年级时,会有更多以成长为导向的思维定式。四年级时,同样的孩子在数学和阅读理解方面表现得更好。
赞塔尔和莫里斯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当幼儿园的孩子听到两类表扬的组合表扬时,过程表扬更有激励作用——但只需一次个人表扬就可能降低他们的坚持不懈。赞塔尔说:“这对父母来说有点可怕,因为我们并不总是那么一致。”
所以,一般情况下,表扬孩子的努力和行为而非其素质,似乎是最重要的。但在面对薯片肖像时,这并不是唯一需要记住的事情。
“当你告诉孩子们他们做得非常好,他们可能会对一直做得非常好感到有压力。”
在2014年的一篇论文中,赞塔尔和莫里斯研究了更一般意义上的荣誉类型。在完成一项模拟绘画任务后,幼儿园的孩子们得到的要么是个人表扬,要么是过程表扬,要么是击掌、竖大拇指,要么只是一句“耶!”
赞塔尔说,那些只得到欢呼或手势的孩子和那些听到过程表扬的孩子有同样的执着。她认为,笼统的、模棱两可的鼓励是可以的——只要你不经常这样做而导致孩子对你置之不理。
不过父母可能很难控制这种情绪。当父母感觉到孩子缺乏自尊时,他们特别有可能夸大其词地表扬孩子。阿姆斯特丹大学心理学家埃迪·布鲁梅尔曼(Eddie Brummelman)发现,“或者,父母不是跟孩子说他画了张不错的画,而是说他的画非常棒,不是跟孩子说他干得不错,而是说他做得非常好。”
不幸的是,事实上夸大其词的表扬似乎降低了这些孩子的自尊,并可能促使他们逃避挑战。
布鲁梅尔曼说:“当你告诉孩子他做得非常好,他们可能会对一直都做得非常好感到有压力。他们可能会担心无法达到那个标准。”
他还发现,夸大其词的表扬可能会增加孩子的自恋特征,即使他们的自尊仍然很低。
所有这些关于什么不该说的规则会让人感到麻痹。布鲁梅尔曼说:“我理解家长们很担心该如何表扬孩子,他们可能会对自己说的话非常谨慎。”但你不需要保持沉默,他说:“父母不应该停止表扬。”这让孩子们知道他们做得有多好,这很重要。
只需记住,你的表扬要谦虚、诚实、注重过程。
当然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赞塔尔说:“用正确方式来说话很难,因为有时候说出来并不自然。”她举例说一次自己儿子回家后说他数学不好,而她很难在不使用个人表扬的情况下鼓励他。
但父母也不应该要求自己达到一个不可能达到的完美标准。如果你多数时间里都能设法给孩子提供健康的相应反馈,那么你也值得一句:干得好。真的。
本文由“放牛班的秘密花园”编译自Medium
作者:Elizabeth Preston,译者:Sunnisky
声明:著作权所有,转载需授权,严禁抄袭,违者必究!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
Come on,给你的灵魂充充电!
相关推荐:
- 为什么说,做家务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
- 生活骇客:孩子爱玩电子游戏怎么办?和他一起玩
- 想让孩子在学习上获得成功,先从培养良好的读写能力做起
- 为孩子朗读吧,这太重要了,它为你们建立了宝贵的亲子纽带
- 我培养了三个杰出的孩子,关于成功教育,我认同这几个重要价值观
- 如何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位妈妈的经验:少说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