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e on,给你的灵魂充充电!

别再沉迷于绩效了,成长型文化将为企业释放无限能量

​“放牛班的秘密花园”原创出品

作者:Tony Schwartz  译者:Sail2008

《别再沉迷于绩效了,成长型文化将为企业释放无限能量》

有这么一个两难困境:在充满变数的竞争性复杂商业环境里,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然而让企业不安的那些力量,同样也令其员工不知所措,勾起其恐惧,危及其职位。

难怪有那么多企业首席高管专注于打造拥有更高绩效的企业文化。可讽刺的是,我们发现,以绩效为中心打造企业文化,对促成管理结果来说,或许并非最好、最健康或最具可持续性的方式。相反,专注于打造成长型文化或许更有效果。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关于企业人如何培养行为规范的各种观念的总和。用彼得·圣吉(Peter  Senge)【译者注: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学习型组织之父,畅销书《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作者,美国《商业周刊》将其誉为“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之一”。】的话来说,传统学习型组织总是聚焦于知识导向性问题,比如知识与专门技术。诚然,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但真正的成长型文化还要专注于某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人们如何感受,会导致什么样的行为结果。在成长型文化中,人们培养突破盲点的能力,承认不安全性与不足,而不是下意识地把它们表现出来。他们更少费神为个人价值进行辩护,因而有更多精力来创造外部价值。他们如何感受,以及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就变得与其掌握多少知识同等重要了。

《别再沉迷于绩效了,成长型文化将为企业释放无限能量》

我们的方法得益于Robert Kegan和Lisa Lahey在打造“审慎的发展文化”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我们发现,打造成长型文化需要把个人和组织两个部分融合在一起:

  • 这应该是个有安全感的环境,其推动力首先来自顶层,领导者乐意把弱点作为角色模型来自我剖析,为自己的不足与过失承担个人责任。
  • 它以探究精神、好奇心和透明性取代评判、确定性和自我保护,专注于持续学习。
  • 它是基于新行为的有时限、可控制的体验,目的是检验我们的某种无意识假设,即改变现状很危险,可能造成消极后果。
  • 持续性反馈从上到下贯穿整个组织,它建立在帮助彼此成长进步的共同承诺基础上。

与之相比,绩效驱动型文化往往加剧人们的恐惧心理,它营造某种零和游戏,在这种游戏中,人们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胜利者”很快就从“失败者”中脱颖而出。在成长型文化中结果同样很重要,但除了奖励成功,它认为失败和不足对学习与进步同样至关重要,不管对个人还是集体都是如此。

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可就难多了。我们每个人本能上都倾向于隐藏自己的弱点和错误,要么寻找借口,要么轻描淡写,加以掩饰,要么直接否认。因为弱点和错误让我们感觉自己很脆弱,处境危险,毫无价值。这些恐惧感缩小并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而不是令其更开阔,但总有一些时候,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时常超过解决问题所需思维的复杂性。

在我自己的公司,我们最初培养成长型文化,是公司引进几位才能各异的新领导后一段混乱时期的结果,目的是为了彻底改造我们给客户提供的服务和公司的商业运作模式。在那以前,我们的企业文化一直都不喜欢冲突对抗,宁愿把自己看作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只要公司生意兴隆就好。

不满情绪总是被捂在桌面下,然而当我们度过这段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时期后,这样做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新老员工之间的紧张关系在蔓延,商业运作的新老方式之间的冲突也在加剧。作为CEO,我被认为对公司过去的定位及哪些价值需要保持缺乏足够尊重。

而当我们的新团队一就位,我对前进道路一下子就清晰多了,我的第一直觉是把遍布整个公司的紧张状态暴露出来,接着着手让我们彼此更透明。而实际上我们尚未为实现这一点创造足够的安全感。于是,我们转而从由高管构成的更小团队开始着手,邀请所有员工匿名分享自己对每个高管的相对信任度,包括我们的坦诚性,目的性,真实性,正直性,水平,和业绩。

我们得到的反馈既坦率又粗暴。当我们坐在一起讨论时,我们一致同意,尽量本着个人责任心而非防御心来看待这些反馈。我的一位同事立刻勇敢地行动了,她承认自己天性有控制欲,有时比较严厉,同时开始反思过去影响她这种自我保护行为的原因。她没有找借口,她的示弱为我们其余人定了调子。我们接下来都分享了自己收到的最粗暴的反馈,它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认为它来自哪里,以及异常行为大概会是什么样子。这项工作真的是既紧张激烈,又要求苛刻,但我们都感到很振奋。

一周后,我们分享了我们设计的特别实验来试验新的行为方式,作为我们对各自定义的主要挑战的回应。我们还一致同意每两周碰一次头,分享各自的进步和挫折,彼此邀请给予反馈。八周后,在一处拓展场地,我们和公司其余人分享了我们从他们那里听到的反馈,哪些在我们这里引起了极大共鸣,以及我们打算对此采取什么措施。我们就这样开始了打造自己成长型文化的征程。

《别再沉迷于绩效了,成长型文化将为企业释放无限能量》

我们从中(包括随后与客户的工作中)学到的最重要的课程或许是,刺激成长需要在挑战与鼓励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想想刚开始探索世界的小孩子吧。婴儿从母亲身边爬开去探索环境,但他会不时回头张望,偶尔还会爬回来,好让自己感到安心和舒适。作为成年人,我们也没有什么不同。太多的挑战,源源不断,信心不足,最终会令我们应接不暇,从而击垮我们。而挑战太少,待在舒适区的时间太多,会妨碍我们的成长,最终削弱我们的力量。

绩效型文化常问,“我们能调动起多大的能量?”答案只能是有限的数字。成长型文化是这么问的:“我们能释放多大的能量?”答案是无限的。

本文编译自《哈佛商业评论》。

《别再沉迷于绩效了,成长型文化将为企业释放无限能量》

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或关注我们的同名各自媒体账号,与我们互动。

《别再沉迷于绩效了,成长型文化将为企业释放无限能量》

扫描二维码关注放牛班的秘密花园

创业创新、新锐教育、人生之路的盗火者

点赞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